北京: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过程

2021年1月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会上,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表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过程

 

北京市副市长靳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的重大原创成果,未来五年,北京要进一步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四个面向”,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工作。

 

第一,在锻造长板方面,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领先优势。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的共性基础研究,通过“智源学者计划”,吸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更多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加快搭建自主底层的技术架构。二是支持开展量子计算关键器件的核心技术和软件系统的生态构建,促进在大数据搜索、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支持开展区块链的前沿技术攻关,搭建算力模型、软硬技术支撑的技术构架体系。四是支持开展生物技术攻关,加快研发生命科学前沿新技术,生物安全防控关键技术。

 

第二,在补足短板方面,着力攻克重要领域关键的核心技术。一是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突破。二是开展关键新材料的技术攻关,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过程。三是聚焦通用型的关键零部件,研发突破部分仪器的关键零部件。四是推动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实现突破,支持形成一批服务于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

 

前瞻部署基础研究 2025年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形成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介绍,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予了新的目标和任务。科技部、北京市积极主动贯彻落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等21个部门共同谋划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提出《“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设计和安排。

 

李萌指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要走出新路子,关键是能力和生态的构建。首先,以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牵引力。按照党中央部署,科技部会同相关部委全力支持北京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参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牵头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在前沿领域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同时,以展开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发构建原创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要求,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共同实施系列专项行动,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短板和锻长板并举,努力构建先发优势。另外,以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构建新动力。积极支持北京发挥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为创新主体创造更好科研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

 

支撑科技创新加速突破

 

北京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应该是具有先发优势,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拥有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一大批知名的高校院所。布局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20个左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近2.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出强调支撑和引领作用,力争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撑科技创新加速突破。

 

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怀柔科学城正在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加速培育创新生态环境,中科院纳米能源所已搬迁入驻,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材料基因组平台等率先进入了科研状态,“科学+城”的城市框架扎实起步。怀柔科学城将加快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积极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运行的新机制,支持与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共同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在能源、物质、空间等重点学科加快跨领域、跨区域创新要素的整合布局。

 

北京将持续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这几年北京在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应用数学等领域先后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在光电子、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继续布局建设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并在运行机制、支持方式、人才引进、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要以更大力度探索制度创新,让科学家有更大的话语权。

 

未来五年北京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记者在国新办发布会现场了解到,北京市制定实施了“人才五年行动计划”,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方式和管理模式,深化职称制度和科技奖励的制度改革,探索“揭榜攻关”模式,特别是通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极大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靳伟进一步解释,“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发挥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率先开展相关先行先试,在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方面,要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载体,更大力度地吸引国际人才的落户,集聚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梯队,让各类人才能够心无旁骛的专注事业,人尽其才。同时,加强人才的引进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国际人才来京工作的审批效率,构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

 

靳伟强调,北京市将开展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

 

“去年北京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科研人员长期期盼的科技成果的权属改革实现了制度性的突破,去年一年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靳伟坦言,但北京也存在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下一步将着力打通法规落地的堵点问题,为创新者赋能护航。

首页    行业动态    北京: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过程